一、報告的研究方法為:
定量:依據智慧城市戰略指數對全球87個城市進行了系統分析;評估各城市公布的智慧城市戰略及其他政策文件,對各種單項標準打分,最終計算出各個城市的綜合得分(100分);
定性:以全球87個城市的智慧城市戰略研究為基礎,同時研究城市未來幾年至幾十年的發展方向;
二、報告觀點:
1.智慧城市概念界定;
首先依據報告對“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為:利用綜合戰略規劃方法和全面高質量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所構造出的智慧城市——所有公共場所都提供免費無線網絡,小學階段的孩子就開始學習編程,人們網購的商品幾小時內就能送到家中,路燈有需要才會亮起,智能傳感器不僅會指示市中心的信息停車,也知道何時收取垃圾,智能算法還能協調市民的就醫需求。城市相關的所有數據免費對所有市民開放。
2.越來越多的城市通過戰略方法實現智能化,但往往缺乏互聯的端到端的思維;
智慧城市現象描述:(1)城市對用數字化或非數字化智能技術手段所持的態度顯著不同;(2)各城市智能化戰略的質量整體而言千差萬別;(3)城市的智能策略往往都比較局限,缺乏全面性,而且只關注出行、能源、政府管理,而忽視教育、醫療健康和建筑等方面;
3.智慧城市戰略指數高低與城市大小及富裕程度無關,而是由其智能化程度決定的;
4.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市場的機會點;
(1)未來十年內,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全球市場容量每年預計將增長13%——從2017年的不到130億美元增長的奧2033年的280億美元(預計)。其中,亞太地區的市場增速將從最高每年16%提高到2023年的約32%(預計)。
(2)跨國、跨行業公司參與到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當中來;創新型創業公司不斷彌補大型供應商產品組合的差距;政府基礎設施和服務提供商成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理想運營商,同時也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使用者;
三、報告建議
1.10項關鍵指標助力智慧城市發展;
(1)對城市的作用及行政管理系統進行重新評估;
(2)使市民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進來,保證智慧城市概念為最終用戶提供附加值;
(3)避免信息孤島,保證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結構,促進跨部門活動;
(4)城市公共部門并不需要解決所有問題,許多方案可以有私企進行投資;
(5)創建全面的數據戰略和數據平臺;
(6)提供創新、創業的培養系統;
(7)確保數據安全,智慧城市戰略必須包含網絡安全概念;
(8)保證基礎設施運營商參與到設計、融資和實施中來;
(9)獲得政策支持,整合公眾反饋;
(10)建立協調主體和專門的規劃系統。